首页 资讯 正文

观天下!剑河县创新“123”工作法 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

2023-02-26 19:46:44   来源:天眼新闻    

剑河县实行“123”工作法即“一网二联三提升”工作模式,强化风险普查成果运用,有效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三图一案”(现状图、防治图、疏散图和应急预案)及“三个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综合报告)编制工作。

“一网”,即建立县、乡、村三级普查机构,实现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普查网格化。


【资料图】

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各副县长任副组长,27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3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检查指导13个乡镇(街道)和27个部门普查工作。应急、自然资源、水务、气象、林业、住建、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7个部门分别成立行业领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专项领导小组。二是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村(社区)为单位,将全县183个村(社区)明确为183个大网格,分别明确普查员和联络员负责村级普查指导工作。以组(小区)为单位划分成1035小网格,明确各村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第一书记、护林员作为普查调查员负责小组调查,形成自上而下普查工作格局,共同推动普查工作落实。

“二联”,即建立横向纵向“二联”机制,搭建县直部门横向互联互通,省、州、县、乡、村五级纵向上下贯通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一是横向联动。以县普查办为统筹中心,与县委办、县政府办、应急、自然资源、水务、气象、林业、住建、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教科、卫健、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建立横向联结机制,同时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合力推进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自开展普查工作以来,县普查办召开各成员单位普查专题会议10次、部门普查员(联络员)培训会18次。二是纵向联动。以县普查办为中心,加强同省、州、乡、村纵向联系。向上积极争取省、州普查办和第三方技术团队的指导和支持,加强与上级协调对接、请示汇报、沟通交流,学习普查技术与经验。向下加强对乡、村普查工作技术服务和督促指导,整体推进普查工作落实。据统计,分别向省、州普查办汇报沟通20余次、50余次;省、州普查办到我县检查指导分别为10余次、100余次;县普查办召开乡镇(街道)普查员(联络员)培训会33次,乡镇(街道)培训村级调查员39次。

“三提升”,即提升普查队伍业务、质量管理和成果运用三项能力。

一是提升普查队伍业务能力。采取普查专题会议、视频会议、现场实操教学辅导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集中开展学习培训,通过分级分行业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普查队伍业务水平,确保全县普查工作质量和实效。据统计,县普查办组织全县普查工作培训会议51次,参会人数1678余人;组织各乡镇(街道)及各成员单位参加上级视频培训会议共20余次,参训人数500余人;各乡镇(街道)培训村级调查员39次,参训人数达14274人。

二是提升普查质量管理能力。调查阶段数据采集完成后,县普查办工作专班分成4个组,采取实地核查管理方式,把核查出的问题数据驳回至各参与行业部门、各乡镇(街道)进行反复审核上报,直至审核通过为止。同时做好佐证材料收集核对和规范管理,把控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合理性。剑河县购买资质完备、技术过硬的第三方力量参与指导普查工作,第三方技术支撑团队把关的方式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核查,从而提升普查质量管理能力。

三是提升成果运用能力。普查成果应用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内容。为加强总结提炼,加快成果的形成,提升成果应用。县普查办召集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深化成果运用于实际,发挥普查成果最大效益,提升成果运用能力,为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服务。如:应急部门在普查中发现全县没有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通过上级专项资金安排在县城区域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12个;气象部门对全县暴雨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阈值进行修订完善,根据最新修订“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叫应1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在自然灾害中“第一哨”;林业部门根据野外火源调查,获取林区内及周边100米范围内的农地、农田、散坟、庙宇等野外火源点相关数据,结合森防工作实际,在以上重点部位设置卡哨,安排村组干部、护林员执勤值守、巡逻巡护、宣传劝导,严禁火源进山,严控野外用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编辑 张楠楠

二审 欧秀锦

三审 彭云美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质量管理 县人民政府 交通运输

为你推荐